开云平台网站首页官网(中国)有限公司

       防控输转洗消回收救生应急救援

FANG KONG SHU ZHUAN

XI XIAO HUI SHOU JIU SHENG

YING JI JIU YUAN

故宫三大殿也“瘦”身?背后原因是……

点击数:发布时间: 2022-01-15 10:11:55

据坤灵之正位,仿泰紫之圆方

这是国家宝藏第三季对故宫的介绍

说起“故宫”二字,想必大家都不陌生

但是除了“故宫”

您可能还听过紫禁城、皇城、宫城等称谓

这是因为明代关于皇宫的名称较多

而且对应的范围并不一致

其中“紫禁城”是大家最为熟知的

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紫禁城

不知大家是否留意到

紫禁城外朝三大殿太和殿、中和殿、保和殿

与其下的台基尺寸不相符

这是怎么回事呢?



紫禁城外朝三大殿:太和殿、中和殿、保和殿,这可以说是紫禁城中最重要的建筑了,可是如此重要的建筑,却是命运多舛。建成后几经雷击焚毁,又多次复建,我们现在看到的三大殿为康熙时期重建后的形制。不光建筑多次变化,名称也时有变动,初建时命名为奉天殿、华盖殿、谨身殿;嘉靖四十一年(1562年)重建后,更名为皇极殿、建极殿、中极殿;顺治二年(1645年)更名为太和殿、中和殿、保和殿,并沿用至今。


太和殿


中和殿



保和殿


不知大家在游览故宫时,除了感受它的金碧辉煌之外,有没有这样一个疑问:三大殿的台基和殿身好像不太协调,若从空中俯视,可以看出台基过大,而三大殿过小,这是为什么呢?



其实永乐十八年(1420年)建成初期的三大殿不是现在的尺寸。当时的三殿体量硕大,彼此间距仅为10米左右。据《大明实录》卷四百四十七记载,奉天殿初建完工时长约95米(三十丈,一丈约为3.17米),宽约47.5米(十五丈),建筑面积约为现存太和殿建筑面积的2倍。但是三大殿上没有有效的避雷装置,加之三大殿又是紫禁城中高点的存在,因此在明代,频繁受到上天的眷顾,几次焚毁,又几次重建,犹如渡劫一般。


三大殿遭受的第一场大火是在明永乐十九年(1421年)四月,奉天殿因雷击失火,且很快蔓延到华盖殿、谨身殿,结果三殿均被毁。明正统六年(1441年)九月,三大殿复建完工,各建筑体量、建筑间距基本与初建时期相同。当时的大火将三大殿焚毁的程度虽然没有记载,但是根据之后的复建工程记录可知,此次大火仅仅焚烧了三大殿的殿身,台基等没有破坏,因此才能从正统五年(1440年)开始复建到正统六年(1441年)仅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建设完成。


第二次大火是在嘉靖三十六年(1557年)四月十三日,这次火灾的过火面积很大,根据《明世宗实录》记载,当时“三殿二楼十五门具灾”,过火面积覆盖整个外朝,使得嘉靖皇帝不得不在端门举行朝会。火灾损失巨大,复建也就迫在眉睫。而且又赶上第二年,也就是嘉靖三十七年(1558年)要举行三年一次的大朝觐,届时全国的官员都要来。



为了皇家颜面,嘉靖帝决定先修门,并且对门和楼的修建工程催办甚急,终于在嘉靖三十七年(1558年)6月完工了。根据《古和稿》的记载,奉天殿的上梁日期是嘉靖三十九年(1560年)四月二日,完工日期是嘉靖四十一年(1562年)。


在此次复建工程中有官员提出缩小三大殿的尺寸,加大之间的间隔,认为三大殿之所以容易着火,除了其本身为木制建筑外,间距太小也容易发生连带情况。对此嘉靖皇帝也深以为然,再加上时间紧、任务重,皇帝提出“因变少减”的建议。不过这遭到了严嵩的反对,他认为建筑地基施工难度大、费用多,若三大殿地基发生变化,会导致地基上部的建筑整体做大改动,费时费力。因此,“缩小三大殿尺寸”的提议没有得到实施。只是在三大殿重建完成后,将三大殿更名为皇极殿、中极殿、建极殿,以试图消除“晦气”。

储水大缸  一旦宫中失火,就可以从缸内取水扑救


仅仅改名就能避免火灾吗?答案是否定的,被人们寄予厚望的三大殿之后依旧多灾多难,不光被雷击,还有人为纵火,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呢?


改名后的三大殿依旧没能避免被火焚的命运,究其原因是古代的建筑没有避雷针导致。三大殿的第三次大火就发生在万历二十五年(1597年)六月,这次的原因依旧是雷击。只是这次的复建工程相较前两次,历时要长的多,一直从万历朝拖到了天启朝。



此时,又有官员上奏建言缩小三大殿的尺寸。这次得到了皇帝的首肯,于是天启帝下令缩减三大殿的尺寸,并且将皇极殿向南移动、建极殿向北移动。


明天启七年(1627年)八月三大殿复建完工后,就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三大殿的体量和间距:三大殿的建筑面积缩小为明朝初建时期的二分之一左右,各宫殿高度相应降低。缩小后的三大殿间距增加至30米左右,是初建时期的3倍。


那么如此做法,真的有效吗?天启朝修建三大殿之后,又有几次火灾,但是受灾面积都没有之前的大。比如崇祯十七年(1644)年四月李自成火烧紫禁城,建极殿得以保全。清顺治二年(1645年)重新整饬紫禁城后将三大殿更名为太和殿、中和殿、保和殿。康熙十八年(1679年)十二月,因值班太监用火不慎,三大殿再遭火焚,只是此次太和殿被毁,中和殿、保和殿损失较小,可见拉大间距对防火还是有一定效果的。


上面提到的只是关于三大殿尺寸缩小的一种说法,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天启时期,明朝国力日衰,无力再承载如此之巨的工程,而且之前嘉靖时期北京城及紫禁城的营建工程十分频繁,嘉靖在位45年营建无虚日,再加上三大殿所用材料都是上好的楠木大料,种种原因影响,到天启朝时已经找不到可以营建三大殿的楠木了,所以无奈之下只能减小三大殿的体量。

 

以上所说都是明朝为了防火对三大殿本身进行的改造工作,那么清朝又做了哪些努力呢?这里仅谈谈康熙十八年(1679年)的那一次火灾


此次火灾的过火面积较小,只是烧毁了太和殿,中和殿、保和殿只是略微受损,清廷吸取了前明几次大火的教训,认为当时采用的庑廊及斜廊连接的方式促进了火势的蔓延,所以在康熙三十四年(1695年)重建工程中废弃了此种造型,改成阶梯状的防火墙,而且在保和殿前东西联庑廊中加设封火山墙七道,又将左翼门、右翼门、体仁阁、弘义阁独立出来,避免了火势的蔓延。


除了加建防火墙的措施,在此次重建中还将中和殿、保和殿的位置进行了调整,现存中和殿位于“工”字形台基正中偏北,保和殿位置也较明朝时北移。这样调整的目的,可能是为了使三大殿的广场更为宽敞,方便举行重大仪式。


这些都是古人为了防火

对三大殿本身进行的改造工作

而现代社会火情一旦发生

高压水枪、云梯、消防车等

现代化消防器材各显神通

除此之外

还有一支消防尖兵时刻护守着故宫安全

他们就是

北京市天安门地区消防救援支队

故宫特勤站

没有灭火战功就是最好的战功是他们的队训

他们进驻故宫50年来

靠着全天候、无缝隙、不间断的忠诚坚守

确保故宫消防的绝对安全


Baidu
sogou